论坛>校园>新鲜事>【小编看世界】不懂拒绝?点进来看看!

【小编看世界】不懂拒绝?点进来看看!

昨天-下午 16:18:25

近期,“三明治拒绝法”在网上火了,指的是一套委婉拒绝的话术,具体方法为“前后说好话,中间说心里话”。它起源于某博主在账号内分享与烦人同事斗智斗勇的日常,比如同事想搭便车,让博主等她一起晚点下班,她的拒绝方式是:
“宝宝你好惨啊,现在还没弄完嘛?”
“不行”
“我晚上约了人吃饭,先走啦,宝宝加油!”。
  三明治拒绝法道破了一些年轻人的心声:太多关系需要维护,太多面子需要保住,而又实在不想委屈了自己。

拒绝困难

 “三明治拒绝法”之所以热度高,是因为恰好对接了人们在“说不”这件事上尴尬的痛点,我们需要一套所谓的教程或话术来包装自己的拒绝。
   当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把“规避冲突”前置,在表达内心拒绝的时刻,就会常常下意识地感到不安——害怕伤害到对方、担心损伤人际关系、影响来自他人的评价。
  “三明治拒绝法”给出的策略是拿“两片香香软软的面包”把拒绝包裹起来,软化整个语境,让人更容易接受。网友们评论“感觉自己现在强得可怕”、“情商这块直接拿捏了”。
   网上的社交话术教程一方面满足了“高情商”的文化期待,以及人们在复杂社交场合中包装自我的需求,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不确定和焦虑: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话,更害怕说错话——因此急于借助一个公式、一个教程来规避风险。
   “三明治拒绝法”用“肯定-拒绝-祝福”这样迂回的表达,实际上是想要包装“拒绝”这个真实的内核,通过中间的那句“我不想”,人们拿回了主动权,巧妙地完成一次权力的倒置。

糊弄型反抗

可以看到,“三明治拒绝法”在网上最常被应用的场景,一种是向上拒绝,比如拒绝上级临时加班、拒绝不合理的任务请求;另一种是向外拒绝,比如不熟朋友的邀约、社交场合的试探。
   这些情境的共同点是,对方的话术含有某种隐形压力,而直接说“不”可能意味着破坏气氛或引来不满,想要表达拒绝的人面临压力。
   这样的情境在工作和生活中太过普遍,人们想过一个又一个方案来应对。
   从“踢到我算是踢到棉花啦”的自嘲式窝囊文学,到“看破不说破”、“将计就计”的糊弄学话术,人们一步步试图用这样幽默的迂回的方式,一方面表示自己的无奈和不满,另一方面也给自己“精神减负”,减少交流成本和情绪劳动。“三明治拒绝法”在窝囊和糊弄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,将表达的内核放在拒绝这个“夹心”上,为“说不”提供了一种婉转的策略,看似放低姿态,实则掌握主动权。

社交公式

我们之所以学习一套又一套的社交话术,是因为我们在用这样的方式维持自己的社会形象。就像戈夫曼在“拟剧理论”中提出的,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场景中进行印象管理,营造自己的社会面具,并根据不同的交流环境,扮演某个角色、维持某个身份。但在不同角色的切换中,人们也容易陷入社交倦怠。

我们求助于“三明治拒绝法”,就像佩戴了一道社交护身符,更大的作用是自我安慰——选择一个最不容易出错的选项,来回避可能产生的矛盾和更深度的连接。

“三明治拒绝法”是部分年轻人应对情绪劳动与社交压力的一次迂回反抗,在言语角力中争取表达空间的一种策略。但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更新的话术教程,而是拥有拒绝的勇气和游刃有余处理关系的智慧吧。

 

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 

回复本帖参与话题讨论

每个ID奖励网薪@200

还能输入140
发表评论,请先登录!
|

正在加载中,请稍等...正在加载中,请稍等...

返回顶部